陕西西安,小刘与丈夫小朱因感情破裂,向法院起诉离婚。就在二人打离婚官司时,小朱的父母一纸诉状将二人诉至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人民法院,要求二人共同偿还高达200万元的借款。
小朱的父母出具的借条显示,借款用途是为小两口婚后购置房产支付首付款及车位款,同时提交了代小两口偿还房产月供的银行流水。
丈夫小朱认为,其父母提出的诉讼请求属实,同意偿还所有款项。
妻子小刘却认为该款项并非借款,是购房时公婆赠与的首付款及之后代为偿还的月供,她的父母也有资助,且双方父母共同商议每月分别偿还5000元,剩余7000余元由二人自行承担,公婆从未提及借款一事,其也从未见过借条,因此不应承担还款责任。
法院:诉争款项不属于借贷,驳回诉求
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人民法院经审理后认为,这是一起主体关系特殊的民间借贷纠纷案,原告与小朱系父母子女关系,小朱和小刘系夫妻关系,二人正处于离婚诉讼中。丈夫小朱的父母虽提供了借条,但借条上没有妻子小刘的签字。妻子小刘也表示对该借条并不知情,且在借条载明的借款时间内小朱的父母没有和小朱、小刘在同一城市居住。
依据当事双方提供的银行转账,小朱的父母对小朱有大额转账;小刘的父母给小刘也有大额转账,款项也用于小朱和小刘购买房屋。同时,证据中均提到“房贷是三家在供”“每月由双方父母各偿还5000元,夫妻双方共同承担剩余的7509.48元”等,由此可认定小朱和小刘的父母为了给子女安家立业,均提供了资金支持,诉争款项不应认定为借款。
此外,小朱和小刘正处于离婚纠纷中,双方有利益冲突。小朱出具的借条及借款协议等可信度较低,该证据并不足以证明各方就案涉款项存在借贷的真实意图。小朱对该借款事实的认可,并不导致小刘要承担该还款责任。
据此,法院审理认为,小朱的父母以与小朱存在民间借贷关系为由主张小朱和小刘共同还款的诉求,无事实及法律依据不予支持。关于本案所涉款项,可在小朱和小刘离婚诉讼中根据双方及其父母的实际出资情况,在分割相应财产时予以考量。
法官:父母出资应明确性质,避免争议
子女结婚时,小两口的父母出资购房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情况,这既是小两口的父母对子女婚姻幸福美满的祝福,也是对子女婚后生活的物质支持,但是在子女离婚时,也会因此产生纠纷。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婚姻家庭编的解释(二)》中,对父母为子女婚后购房出资问题作出了规定:“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夫妻购置房屋由一方父母部分出资或者双方父母出资,如果赠与合同明确约定相应出资只赠与自己子女一方的,按照约定处理;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离婚分割夫妻共同财产时,人民法院可以根据当事人诉讼请求,以出资来源及比例为基础,综合考虑共同生活及孕育共同子女情况、离婚过错、对家庭的贡献大小以及离婚时房屋市场价格等因素,判决房屋归其中一方所有,并由获得房屋一方对另一方予以合理补偿。”该规定在保护个人财产权利的同时,注重维护婚姻家庭和谐稳定,肯定和鼓励双方对家庭的投入和付出,既不能让一心一意为家庭付出的一方伤心又伤财,也不能让婚姻成为获取不当利益的借口。
当然,父母子女之间并非不会有借贷关系产生。但因父母和子女之间存在特殊情感和利益关联,法院在审查父母主张离婚夫妻承担共同债务的纠纷时将严格审查,并结合出借款项的金额、款项交付方式、当事人的经济能力、交易方式和交易习惯等事实和因素,全面查证判断是否真实借贷,还是对子女组建的新家庭的赠与性资助,或仅为自己子女单方承担的个人债务,防止虚构债务进而产生虚假诉讼。如若给付款项时的真实意思为借款,父母出资时应向子女及其配偶明确表明这笔出款项是借款并签订借条,以保护财产权益。
在中国法律框架下,父母出资为子女购房的性质认定需结合具体情形综合判断,主要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一、法律依据
《民法典》第1063条:明确将赠与合同中确定只归一方的财产列为夫妻个人财产。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民法典〉婚姻家庭编的解释(一)第29条:
婚前购房:父母出资为子女购房,若登记在子女名下,一般视为对子女的个人赠与。
婚后购房:父母出资若未明确约定赠与对象,则默认为对夫妻双方的赠与,但若明确仅赠予一方或双方约定为个人财产,则除外。
二、常见情形及认定规则
情形1:婚前购房
父母全额出资 + 房产登记在子女名下
→ 认定为对子女的个人赠与,房屋属子女婚前个人财产,配偶无权分割。
父母部分出资(首付)+ 子女婚后还贷
→ 首付款视为对子女的个人赠与,婚后还贷及增值部分按夫妻共同财产分割。
情形2:婚后购房
父母全额出资 + 房产登记在子女或夫妻双方名下
若登记在子女名下且父母明确表示仅赠予子女 → 子女个人财产。
若登记在夫妻双方名下或未明确约定 → 夫妻共同财产。
父母部分出资(首付)+ 夫妻共同还贷
→ 首付款视为赠与夫妻双方(除非另有约定),房屋整体按夫妻共同财产处理,债务由双方共同承担。
三、关键争议点——如何证明是“借款”而非“赠与”?
若父母主张出资为借款,需满足以下条件:
书面协议:签订借条、借款合同,并明确借款用途(如“用于购房”)。
资金流向证明:银行转账记录需备注“借款”,避免与赠与混淆。
还款约定:最好有子女承诺还款的证据(如聊天记录、录音)。
司法实践倾向:若无书面证据,法院通常推定为赠与,尤其在传统家庭观念较强的地区。
四、风险防范建议
签订书面协议:明确资金性质(赠与/借款)、受赠人或借款人身份、还款计划等。
保留完整凭证:转账时备注用途,保存相关聊天记录、通话录音等证据。
房产登记方式:
婚前购房:尽量登记在出资子女名下。
婚后购房:若为子女个人财产,需明确约定为“仅赠予一方”。
五、典型案例参考
案例1(婚前赠与):父母婚前全款购房登记在女儿名下,女婿主张分割房产 → 法院认定房产为女儿个人财产,驳回诉求。
案例2(婚后借款):父母婚后转账50万给儿子买房,儿子与妻子签订借条 → 法院认可借款关系,要求夫妻共同偿还。
六、总结
父母出资的性质认定以“意思自治”优先,即以书面约定为准;无约定时,结合登记情况、婚姻阶段等推定。建议通过法律文件固化权利义务,避免口头承诺引发纠纷。如遇复杂情况,可咨询专业律师制定个性化方案。
有法律问题为节省您的时间,建议您拨打我们的免费律师服务热线:138-1029-1697 与专业律师及时沟通,我们将第一时间为您解答。
免责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和信息来源于互联网,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学习之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立即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会给与以更改或者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
邮箱:
电话: 138-1029-1697
地址: 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18号恒基中心1座4层